2万亿元大单引爆市场!OpenAI和Oracle抢占下一轮电力红利,AI产业进入“公共工程”时代

文 / 罗斯基的AI学习笔记

上上周,一则消息在全球科技与资本市场掀起了巨大波澜:

OpenAI与甲骨文签署了一份史无前例的超大云计算合约,金额高达3000亿美元(约合2.15万亿人民币),期限五年,从2027 年开始执行。

消息落地后,甲骨文股价单日暴涨超30%,市值一度突破8500亿美元。

这不仅是云计算史上最大级别的单笔合同,也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至今最具象征意义的事件之一。因为它告诉我们,大模型企业已经不满足于逐年追加采购,而是要提前锁定“下一轮”的资源池,把未来的电力、算力和资本,写进长期契约。

这份合同的核心锚点是Stargate。

这是 OpenAI主导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计划,目标是在未来几年间新增约4.5GW的算力能力,总体建设规模超过5GW。

这个数字听起来抽象,但放在能源系统里,它已经逼近一个中等国家的电力负荷。

换句话说,AI的发展不再只是芯片制造的问题,而是直接进入了能源、基建与电网的赛道。谁能拿到足够的电,谁就能撑起下一代模型的训练与推理。

有趣的是,这份合同从2027 年才开始执行。

它并不会立刻给OpenAI 或Oracle带来可观的财务收入,却提前释放出一个极其明确的信号:算力已被视为未来的战略资源,提前锁仓比短期业绩更重要。

市场和舆论自然会提出疑问:这是否意味着AI行业正在进入“先锁资源、后对赌需求”的周期?

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大模型公司而言,如果等需求兑现再去抢资源,必然输在起跑线上。与其说这是一次商业合作,不如说这是一次关于未来的供给信用写入。

·为什么是Oracle?

从表面上看,OpenAI与微软的合作已经足够深入,为什么这次会选择甲骨文作为“第二供应源”?这背后是一系列组合拳,而不是单点最优。

技术层面,Oracle的 OCI裸金属服务器与RDMA网络在大规模集群调度上的优势,过去几年逐渐得到业内认可。

它提供的延迟和抖动表现,可以满足大模型训练对通信的极端苛刻要求。与微软Azure的差异化结构,恰好能形成互补,降低单一平台依赖。

交付与能源层面,甲骨文在数据中心选址、并网时序、液冷技术、机柜功率密度等环节展现了较强的执行力。尤其在能源获取上,甲骨文与多个电力合作方绑定,能在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甚至储能系统上,确保长期稳定的供给。

https://openai.com/zh-Hans-CN/index/stargate-advances-with-partnership-with-oracle

这些能力是合同能从2027年启动的关键,否则再好的技术也可能卡在电网批复或冷却系统瓶颈上。

财务层面,这是一笔典型的重资产周期投资。甲骨文近几个季度的财报显示,AI合约储备已上升到百亿美元级别,而这笔3000 亿美元订单将成为压舱石。

对股价而言,这是一个增长的故事;对现金流而言,却意味着巨额前置投入与较慢的回款节奏。

换句话说,这份合同的商业逻辑并不在“谁更便宜”,而是Oracle 提供了一个“技术+ 交付+ 能源+ 财务激励”的整体方案,成为OpenAI 在微软之外的最佳选择。

当然,合同条款并未完全公开。市场最关心的“take-or-pay”机制、价格阶梯和违约责任,都还不得而知。

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我们仍需保持审慎:一旦执行节奏或需求不及预期,这份合同可能会被调整甚至切割。

但在当前,这无疑是Oracle 的一次“翻身仗”,也是OpenAI 确保未来产能的保险单。

·算力—电力—资本三链重组

这份合同最深远的意义,是把AI产业的“三要素”彻底重排:算力、电力和资本。从芯片到电网,每一个环节都开始成为边界。

短期内,NVIDIA仍是绝对的主角。无论是GB200 这样的旗舰GPU,还是HBM高带宽内存、先进封装与光模块的供应链,都是决定性因素。

但现实是,芯片之外的系统性约束正在成为瓶颈。数据中心的配电能力、冷却系统、PUE指标,甚至水资源,都可能比GPU 更早触碰到天花板。

中长期,产业正走向“多路径”。OpenAI已经与Broadcom展开合作,探索定制化ASIC 芯片;谷歌有TPU,Meta有 MTIA,亚马逊有Trainium/Inferentia。这些尝试共同指向一个趋势:未来的超大模型训练和推理,不会再是“唯英伟达”,而是GPU 与ASIC 的混合供给。

这样做的意义不仅是降低成本,更是对冲供应链风险,避免被单一厂商牵制。

资本在这一过程里起到放大器作用。Stargate计划整体投资规模接近5000亿美元,几乎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级体量。

通过“长合约 +自建 +多云”,OpenAI实际上是在重构一条供给链,把电力、算力和资本绑定成一个闭环。谁有能力在这条链上拿到位置,谁就能分享未来的红利。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推理成本的下降是否会真正传导到开发者?API价格会不会下台阶?谁来承担资本成本?

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护城河不再只是模型与数据,而是能否在“电力—算力—资本”三链之间实现治理与对齐。

·产业传导与未来情景

当一个 3000亿美元的合约签下,它的影响必然会沿着整个产业链传导。

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头部模型公司。

它们通过长约锁定未来产能,继续在寡头化道路上加速。而对中小模型公司而言,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尤其是无法承担大规模算力成本的团队,可能被迫转向垂直领域或应用层。

对云厂商来说,多云已经成为新常态。

微软、甲骨文、谷歌、亚马逊之间的竞争,不再只是价格和性能,而是能源获取能力、地缘分布和合规保障。这会让AI基础设施的竞争格局更加复杂,也更具政治意味。

谁能在能源紧缺和政策博弈中抢到更多配额,谁就能拿到未来的话语权。

对企业 IT和开发者而言,API价格的下降可能打开新的窗口。但这并不意味着门槛会显著降低。算力之外,数据质量、分发渠道、信用背书依旧是决定成败的三大因素。

没有数据和渠道,即使算力便宜,也难以撑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未来五年的情景可能有三种。

乐观情景是并网速度超预期、推理成本迅速下降,从而带动AI应用大规模渗透,出现类似“移动互联网2010 年”的拐点。

基准情景是按计划逐步交付,价格和需求缓步匹配,行业保持高增长但不会爆发。

谨慎情景则是假如建设延误、融资收紧、需求不足,合同可能被重谈或切割,整个产业链进入阵痛期。

对观察者而言,有几个关键指标值得长期跟踪:数据中心的并网里程碑、PUE和机柜功率密度的改善、Oracle的资本开支与自由现金流、OpenAI的 API定价与企业合同数、地方政府的审批与能链配比。

这些数据将决定这份合约是成为行业加速器,还是成为一场资本豪赌。

这份 OpenAI × Oracle 的超级合约,不只是两家公司的合作,而是AI产业进入“公共工程化”阶段的象征。

从 2027年开始,全球算力的竞争将真正转化为电力、资本和治理能力的竞争。赢家会更强,失败者也会更快暴露。

未来的护城河,或许不再是代码和参数,而是能否在GW级别的电力与现金流之间找到平衡。

对所有后来者而言,这是一场更高门槛的游戏,也是一场无法回避的考验。

了解更多关注罗斯基公众号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