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 “新品节”官方实操指南:推荐算法、试玩规则、流量获取,一文全部讲清

在今年4月的官方开发者Q&A 活动中,Valve两位核心成员Alden Kroll 与Ria 面向全球开发者系统讲解了Steam新品节的最新变化与实战建议。视频地址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OIrJshnxJI&t=1655s

这次分享不仅解释了算法推荐机制的原理和启动时机,也细致回应了Demo 上传、评测开启、AI内容、页面设置等开发者最关心的问题。

新品节是少有的能为尚未发售游戏集中提供大流量曝光的机会,它是试玩验证产品市场适配度的绝佳平台,也是愿望单获取的重要窗口。但许多开发者仍对其规则和机制理解不清,甚至错过了最关键的操作节点。

本文将这次长达1小时的问答,整理为结构清晰、信息浓缩的Q&A 形式,帮助你一次掌握Steam新品节的核心逻辑与最佳实践。

以下为罗斯基听译文本:

Q:新品节的游戏推荐机制发生了哪些变化?

Valve 从2023 年10月起更新了新品节的推荐系统。在活动前两天(通常为周一、周二),所有游戏在各分类页中的排序是随机的,确保每款产品在活动初期拥有相对公平的曝光机会。

但从第三天(周三)开始,Steam会启动机器学习算法,依据玩家过去48小时的行为数据——主要是试玩与愿望单——为每位用户定制化推荐。

这种算法通过分析用户行为的相似性,把某款游戏优先推荐给与原始体验用户兴趣相近的其他玩家,从而实现更精准的内容分发。

简言之,新品节不是“大逃杀式流量战”,而是一次基于真实兴趣的匹配博弈。

Q:我用了AI生成的内容,系统会限制推荐吗?

不会。Valve明确表示:填写AI内容调查问卷不会影响你在推荐系统中的排序,也不会造成算法降权。

但玩家的主观看法不容忽视。当前Steam 社区内确实存在对AI美术的不信任与抵触,因此即便算法不限制,使用AI内容仍可能遭遇部分玩家的负面情绪。

建议找一些对你项目不太熟悉的用户进行展示测试,判断美术呈现是否得体,避免“AI感”过重带来误伤。

Q:我的游戏只能参加一次新品节吗?如何选最合适的那一期?

是的,每款游戏只能参加一次新品节。至于哪一期最适合,需要开发者结合自身研发节奏、版本进度与宣传节奏来判断:

若产品即将发售,可以选择靠近发行的节奏最大化声量;若产品仍处于打磨阶段,也可以提早参展,以获取用户反馈进行迭代。

没有绝对的最佳时机,核心是把握住能够打动人的那一刻。

Q:如何提升新品节期间的流量表现和愿望单数量?

新品节并非流量倾斜游戏,而是意图帮助每款游戏连接真正的目标用户。

因此,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确保商店页、试玩版本和宣传视频三者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

如果 Demo是剧情游戏的第一章,商店页就不要暗示是完整体验;如果截图展现的是战斗,但游戏却是策略解谜,也需要做好预期管理。误导性的表达会严重损害愿望单转化与用户评价。

此外,Steam会设有“排行榜”模块,可能以愿望单数、试玩量等维度排序。

虽然无法“投钱买推荐”,但你的表现若好,会有机会登上这些榜单,进一步提升自然流量。

Q:试玩Demo是挂在主页面好,还是开独立页面更好?

两种方式都有优劣。

开设独立 Demo页面有几个好处:

可以详细介绍试玩范围和特性;

可以单独启用评测系统,用于收集反馈;

在新品节期间,用户点击你的游戏入口时,默认进入 Demo 页面;

但若试玩存在bug或内容较弱,独立页面的差评会显性展示,对品牌形象不利。相反,放在主页面则无法启用独立评测,但能集中玩家注意力于正式版本。

你可以根据试玩质量和后续策略决定是否启用独立页面,且这一选项可以随时开启或关闭,评价数据会保留。

Q:提交试玩的时间点和审核流程是怎样的?

提交试玩通常需经过两个步骤:商店页面审核和试玩构建审核。两者都需提前安排时间:

建议至少提前 1~2 周提交审核;

若希望参与媒体预览期(活动前 10 天开启),则建议提前 3 周提交;

审核通过后你仍可对试玩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不必担心被“锁死”;

不管你是否打算启用评测功能或独立页面,都建议先把Demo提前准备好,避免临近节奏仓促影响质量。

Q:如何进入官方宣传片?入选有什么价值?

Valve 每期新品节会制作一条15~20款游戏组成的官方宣传片,展示游戏类型和风格的多样性。

这条视频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整个活动”,而非单独推广某款游戏。是否入选不会影响推荐系统,也不会显著提升流量。

筛选流程为:先由团队浏览所有商店页面,挑选出视觉吸引、信息明确的候选,再观看对应视频素材做最后筛选。

你的视频若希望更有机会被看见,务必剪得清晰、紧凑、展现核心玩法。

Q:除了官方的推广,我该如何做好自传播?

Steam 提供了前页Banner、弹窗通知、社媒账号推广、新闻稿等官方曝光资源。但想要抓住更多用户注意力,还需靠开发者自身传播力。

我们总结了三类策略:

对外宣传:不仅要发在自己社区里,还要去 Reddit、Twitter、Bilibili 等玩家聚集地发布试玩信息;

社区氛围:通过 Discord、Reddit等地建立游戏话题讨论氛围;

快速响应:活动期间用户涌入量大,任何 bug 都会被迅速放大,尽快修复能避免差评扩大化;

Q:做直播能获得额外曝光吗?

新品节保留了“直播”模块,但不是重点流量入口。

我们不推荐所有人强行做直播,但如果你的游戏特别依赖动态玩法展示(例如战术策略、物理模拟类),那直播是个有益补充。

它不会影响推荐算法,也不会直接带来大量流量,但可以作为Demo 的延伸窗口。

Q:Demo有没有最佳长度?试玩应该怎么设计节奏?

没有官方长度限制。但Valve建议不要太短,至少超过5分钟。

理想的试玩节奏应该:展示游戏的“关键乐趣”——留下“悬念”或“动力点”——避免提前透露重大剧情反转。

尤其对剧情游戏来说,千万别把大转折放进试玩。让用户在试玩后感到“还想玩下去”,是最佳策略。

Q:活动结束后会提供哪些数据?能看到同行数据吗?

活动结束后,Steam会在你的后台生成以下数据:新增愿望单数量、Demo下载数、愿望单+试玩重合人数。

此外,Valve会公开“试玩最多的前50款Demo”榜单,供媒体和玩家参考。若你入榜会收到邮件通知。

Steam不提供横向比较数据。每款游戏受众群体、生命周期、定价模式都不同,无法横向评估“好坏”。更重要的是你是否达成了自己的转化目标。

Q:支持语言会影响推荐吗?没有中文或日语会受限吗?

不会是硬性限制。Steam确实会优先向支持语言匹配的用户展示游戏,但即便你的游戏只有英文,也可能被推荐给其他语言用户。

建议优化页面设计:多用图标和清晰按钮、避免用大量专业术语、把“开始游戏”按钮做得足够显眼。

尤其是菜单界面,尽量减少语言障碍造成的误解。

Q:除了试玩、页面,还有哪些细节值得注意?

一个是微缩视频(Microtrailer)。Steam会用你上传的首个宣传视频,自动生成6秒短预览,用于首页、分类页、活动页等多处悬停展示。

建议对主视频结构做优化,确保系统切片后画面不跳帧、逻辑清晰;

还有,我们不建议搞抽奖换愿望单。这类行为容易带来无效用户,扰乱后续数据判断,也可能影响推荐系统的行为标签。

最后是避免误导性标题。如使用“开放世界生存”标签,但实际是关卡制动作,会严重影响推荐精度与用户评价。

结语

Steam新品节是一个少有的机会窗口,它没有买量,也没有运营团队的人工干预,一切都建立在内容与行为数据的基础上。

如果你能用简洁的页面、明确的视频和令人回味的试玩版本,把产品核心讲清楚,那就很可能吸引到属于你的用户。

愿每位独立开发者都能在这个舞台上,被真正理解你的人看到。

了解更多关注罗斯基公众号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