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之路,与“她”同行:Scopely在沪首秀,60位全球女性游戏领袖共话多元未来

8月1日,台风“竹节草”刚刚远去,上海柏悦酒店86层就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聚会——Scopely在中国的首场对外公开活动正式举行。
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互动娱乐公司,Scopely选择在ChinaJoy这一特殊节点,以“Breaking Barriers·打破壁垒”为主题,发起了一场专属于女性游戏人的聚会。
这不仅是Scopely在华战略的一个全新起点,也是在中国游戏行业语境下,对多元与包容的现实探索。
这场由Scopely联合Women in Games Ambassador主办的活动,吸引了超过60位来自游戏、电竞、传媒、创投等不同领域的女性从业者参与。
从早午餐的轻松社交到高质量的炉边对谈,整场活动呈现出温暖、真诚又高度专业的氛围。
正如活动主持人、Scopely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Michelle Zhang所说:“这不是一场演讲,而是一个让彼此卸下竞争、全然放松的专属交流平台,一起分享行业洞见、互相赋予成长力量、缔结价值联结。”
·在华首秀,Scopely释放多元文化信号
作为一家总部位于美国、旗下拥有多个全球化工作室的公司,Scopely近年来持续拓展全球业务。
在中国,虽然其游戏产品尚未直接面向用户大规模落地,但公司已在本地组建起一支国际化团队,并将多元文化建设作为核心议题之一。
本次活动,是Scopely第一次以主办方身份在中国正式亮相。
除了展示公司对于本土行业的开放态度,更重要的是,它以“女性”为切入点,尝试将全球关于D&I(Diversity & Inclusion,多元与包容)的讨论引入本地行业生态。
活动选择在ChinaJoy期间举行,也借助这个年度最热的节点,强化了其打破壁垒、跨文化联结的象征意义。
“我们希望这里是一个不设门槛、没有筛选标准的地方。”Michelle Zhang在开场发言中强调。
作为行业女性,她深知“孤独感”与“不配得感”对职业发展的隐性影响。而搭建这样一个安全而柔性的交流场景,正是回应这种情绪的第一步。
·炉边对谈:从韧性到领导力,女性视角的共鸣时刻
活动的核心环节是一场由三位女性嘉宾参与的炉边对谈。
这三位嘉宾分别来自Scopely全球总部、沙特本地子公司以及中国本土电竞企业,既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职业轨迹。
首先是Charity Joy,现任Scopely沙特工作室Mirai的CEO。她曾在EA英国担任总经理,也在迪士尼负责过全球内容运营管理。
谈到她为何选择去中东任职,Charity提到:“每一个市场都有不一样的文化、节奏和挑战,但也正是这些差异给了我重新定义团队领导力的机会。”
她将领导力归结为两个关键词——清晰(clarity)与好奇(curiosity),并补充说:“当你愿意多问一个‘为什么’,就能理解更多非显性规则。”
在互动环节中,有人问:如何应对职业生涯中的孤独时刻?
Charity微笑回应:“女性的韧性像橡皮筋,怎么拉都不断。”
她的话引来全场会心一笑,也成为这场活动中令人动容的金句之一。
第二位嘉宾Danny唐丹妮,是英雄电竞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她分享了自己从职业金融工作一步一步走向创立现今亚洲最大电竞公司的传奇经历,直言职业生涯早期慢慢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创业者(builder),九年前看准了在电竞领域创业的机会。
在她看来,领导力其实不分性别,不过两性不同的成长环境使得双方锻炼出来了不同特征的能力。而女性在职场面对挑战的时候,往往都是升级、拓宽自己能力的机会。
“女性面临许多隐形的枷锁和挑战,也正因如此,在突破它们的过程中,我们培养出一些其他人未必具备的独特能力。”
Danny认为最高境界的领导力“肯定是雌雄同体的”,意味着顶尖的领导者需要兼备男性特征的领导力和女性特征的领导力。
而当有人在互动环节的时候问Danny:如何能在职场找到符合自己定位的领导风格,强势或者冷静的领导风格哪一个更适合?Danny则引用了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名言,“Be Water, My Friend”(成为水吧,我的朋友)。
“在不同的环境里面,面对不同的人的时候,需要有不同的面向。‘’Danny这样说道。
她也倡导大家借鉴斯坦福商学院推崇的“Acting with Power”理念。该理念不是让你去“扮演”其他角色,而是在不同情境中激发自身内在的多元特质,丰富表达方式,更有效地与不同人群沟通。
最后是Tülay McNally,Scopely全球包容性设计战略高级总监。
她的经历更是横跨六国,通晓多国语言,还是GDC全球游戏开发者大会顾问委员会成员。她也是BAFTA(英国电影学院奖)的评委,这一奖项被称为“英国游戏行业的奥斯卡”,含金量十足。
在六国的工作经历让她看到,不同市场对女性从业者的挑战虽然表象各异,但内核大致相似。
因此,包容性不能停留在“在游戏里加入多样角色”这样的表层,更要体现在决策流程:怎样让微弱声音被听见、怎样让团队成员在关键时刻获得支持。
她建议女性建立“支持网络”:把积极反馈和小成就记录下来、彼此提醒;同时主动寻找或成为导师(mentor),用知识与经验抬升彼此。
她相信,安全而互助的社群是抵御“不配得感”和职业孤独的最佳良药。
·中国女性游戏人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尽管活动本身是英文主持、中文翻译并行进行,但现场的交流氛围极其自然。五大核心议题——职业路径、女性领导力、不配得感、行业趋势、导师与社群网络——都得到了深入探讨。
比起单向输出,嘉宾更像是一个引子,激发在场每一位参与者的思考与共鸣。
职业路径方面,许多与会者都在探索“从制作人到部门主管”或“从大厂到创业”的转换经验;还有人分享了在跨国公司中,如何在全球协作流程中争取表达权与话语权。
而在谈到导师关系时,现场不少人提到中国职场中缺乏女性榜样的现实。Tülay提出建立“mentorship pool”(导师库)的建议,即由一群愿意分享经验的女性担任轻度导师,在社群中提供阶段性的方向支持。
“不需要是完人,也不需要‘带飞’,只要有人告诉你‘这条路我走过’,就已经很有帮助了。”这一观点引起了强烈共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配得感”的议题并未被简化为情绪发泄,而是结合管理经验、决策压力等多维视角,做出扎实讨论。
这也为接下来的社群构建与平台延展,提供了建设性方向。
·构建长期联结,Scopely打算怎么做?
这场活动虽然规模不大,但在闭门状态下形成的高质量连接,为未来发展埋下伏笔。
Michelle Zhang在总结发言中提到:
Scopely希望将“Women in Games Gathering”打造成一个常态化系列,在中国本土持续推进包容性文化的落地。
未来不仅将继续组织线下沙龙、行业研讨,还计划与高校、行业协会展开更深入合作,关注初入职场的新一代女性游戏人。
活动联合方Women in Games Ambassador也会加强与本地团队的协作,把更多全球女性从业者的经验、资源引入中国,形成横向链接网络。这不仅是一次主题活动的延续,也有望成为一种制度性的支持。
正如Tülay在对谈中所说:“我们不是在找英雄,而是在找共同体。”这是一个不追求答案、但渴望陪伴的时刻。
而Scopely,正是通过这样的陪伴方式,在中国游戏行业多元化建设的语境中,留下了自己扎实的第一笔。
·结语:破壁之路,与“她”同行
从风雨交加到天朗气清,从初识面孔到彼此认同,Scopely的这场女性聚会,不只是一个品牌的展示窗口,更是一次真实情感与行业价值的交汇。
在这个话语权仍旧紧张、成功范式高度集中的行业,这样一场“去中心化”的聚会显得尤为珍贵。
它也许不会一夜之间改变行业格局,但它确实提醒我们——在“破壁”这条路上,同行者的力量最重要。
了解更多关注罗斯基公众号
近期评论